从建筑企业近年来面临的发展困境来讲,主要集中于强保护、高债务、高风险、低增长、低利润、低水平、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融合等几个方面。整体而言,从行业格局和竞争态势呈现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在:
市场环境——“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建筑业未来将维持低速增长,疫情逆周期调节导致的行业反弹不会持久;
运营模式——“各管一段”转向“战区联合作战”:围绕价值链、产业链、业务领域、地域市场的全方位商业模式变革已经成为行业显著趋势;
竞争态势——“百花齐放”转向“我花开后百花杀”:竞争态势日趋白热、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优势企业主导的行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分层、差异化生存竞争格局加快形成;并资质、并能力、并市场、并产业为导向的并购重组、“大吃小、快吃慢”进程进一步加速,利用混改手段做大做强成为重要选择;
组织模式——“低效粗放随意散乱”转向“市场化顶层设计”: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导致建筑市场块状化,平台公司与下属建筑企业异军突起,地方建筑企业增速超越央企、民企;
工艺技术——“半手工”转向“产业化”:建筑产业化由国家政策牵引,地方政府补贴,企业积极投入,多管齐下推动装配式、智能建造等产业蓬勃发展。
因此,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建筑企业的变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在岁末年初之时,笔者回顾2021年的建筑业形势和建筑企业发展状况,观察和分析行业动态信息,试图同建筑企业共同感受“天气”的变化。
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
2020年11月3日,中央政治局发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其中第五条集中论述新发展格局,标题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是新发展阶段的开局起步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期,也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为指导和促进“十四五”时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住建部组织编制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七项主要任务: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健全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稳步提升工程抗震防灾能力;加快建筑业“走出去”步伐等七项主要任务。这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筑业应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发展新路。
未来建筑业将基于新战略、新阶段、新格局、新征程、新理念五位一体的发展态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引领建筑业技术升级,通过创新、技术、改革、人才四大驱动,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将重点在两新一重、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军民融合等领域,以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构建新格局,实现产品高质量和产业高循环,推动建筑业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才能赢未来
(一)建筑央企强势增长
建筑央企大多保持超过20%的高速规模增长,“十四五”期间仍将维持高速增长,继续霸榜ENR全球排名,多个工程局“十四五”新签合同额规划超万亿、并将大概率实现该目标。建筑央企依托充沛的银行信贷资源和项目开发能力,由业务从“建楼”向“建城”转变,从单纯施工向咨询、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模式发展,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跑马圈地,保持规模高速增长。规模是央企的第一优势,在行业利润率偏低的情况下,只有大企业才有建筑产业化、智能化所需的技术研发投入和市场应用空间,目前央企在这一领域已占先机。
(二)地方建筑国企增速异军突起
从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地方建筑国企增速超过央企,平均增速达到27.7%,上海建工、云南建投、陕西建工、广西建工、北京建工、北京城建超千亿,湖南建工、山西建投、贵州建工、甘肃建投、四川华西等企业接近或迈向千亿。“投融建运一体化”、“建工变建投”趋势下,地方平台公司下属建筑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地市级平台公司下属建筑企业业务规模增长迅速。
(三)民营建筑企业市场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发展放缓
2021年前三季度上市建筑民企平均增速10.4%,低于建筑央企和地方国企增速。2021年房地产的强调控让建筑民企发展进一步受伤,受困于资金实力、融资能力、技术能力、商业信用等实际问题,“十四五”期间建筑民企任重道远。如何发挥民营企业船小好调头、机动灵活的优势,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设法破局,是民营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成立的混改企业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系统的提出。随着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为本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中央先后推出四批混改试点,试点范围已从央企层面扩大至地方国企。“十四五”期间,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混改大潮中,混改企业将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为“十四五”的转型发展注入活力。
对政府平台公司而言,普遍存在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市场化经营能力偏弱、债务负担较重、行政化干预较多等问题。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政府平台公司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推进混改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通过结合自身特性、选择合适的混改路径、建立适配的体制机制、打破改革过程中的障碍、规范混改程序,方能借势借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五)并购重组与市场出清步伐加快
中国建筑行业已经进入低速增长的稳定成熟期,并购重组、市场出清是该阶段的行业发展规律。叠加混合所有制改革、房地产调控、资质改革、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银根收紧等一系列外部因素,行业并购重组和市场出清速度加快。绿地大基建通过并购重组迅速做大做强,达到中国第八、全球第九的规模体量,优势企业并资质、并市场、并能力、并产业为目的的并购重组仍持续。市场出清速度超过预期,大量资质交易背后折射的都是市场出清,大量中小民企、经营不善的国企被市场竞争被动出清。
(六)投融建运一体化商业模式成为中大型建筑企业的共同选择
无论是需求端地方政府等客户缺钱,还是客户需求从单纯工程建设变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市场在快速催化建筑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融资、投资、建设、运营、维保全价值链一体化能力成为衡量现阶段建筑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标尺。PPP、EPC以及EPC+F、I+EPC等层出不穷的商业模式,背后反应的都是从单纯的“建设施工”转向投融建运一体化。
(七)政策进一步推动EPC、装配式的落地和普及,趋势不可逆转
EPC模式、装配式、产业工人等国家层面相关配套政策、地方政府落地政策会继续深化。行业工程组织模式、商业模式的变局持续演化,这个众多领先企业带来了转型、扩大优势的市场机遇。叠加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建造,未来建筑企业的生产效率将会有政策、技术两个层面的助推。
(八)双碳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2021年,国家陆续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双碳”目标的影响下,将颠覆涉及建筑设计、施工及运营全过程的产业链,并将加强工业化、绿色化的趋势。建筑业围绕全生命周期的“双碳”目标将走向深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面临外部政策约束,降低碳排放将贯彻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保等建筑全生命周期。“十四五”期间,绿色将成为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底色”。
(九)建筑企业呈“K”字形发展,“强身健体”是关键
随着政策的调整、竞争环境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变革,建筑企业可能会朝“K”字形发展,建筑央企、国企逆势而起,民企分化持续加剧、发展缓慢。未来建筑企业要想寻求突破,务必坚持创新,深化改革,以“五以六划”为指导思想,以“建筑业+”为方向,重新定位发展战略、商业模式、核心能力等长期议题。在此种模式下,中国建筑企业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要进一步向国际建筑企业看齐,逐步形成在前端建设上量(更多贡献营业收入规模)、后端运营谋利(更多贡献净利润)的结构。无论什么量级的企业只要致力于发展,都要不同程度的强身健体,塑文化、创模式、调组织、引人才、动机制、夯管理、升资质、扩产业、搞混改、勤学习、强合作,才能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而推动行业发展。
以“建筑业+”平台构建合纵连横的行业新生态
随着建筑业龙头企业集成度越来越高、建筑业分化越来越快,中建政研集团认为,建筑业产业融合和跨界将不断加速,产业链竞争将取代企业竞争。作为互联网公司之外第一批提出平台化转型和生态化发展的新型智库,中建政研集团在服务数千家建筑企业的实践中发现,“建筑业+”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行业由成本驱动型、关系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建政研提出的“建筑业+”,一方面是加法的“加”,一方面是嫁接的“嫁”,其模式具体体现在纵向一体化、横向联合体、纵横联合: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助力企业搭建“咨投建运”一体化服务体系,例如建筑业+互联网、建筑业+全过程咨询、建筑业+装配式、建筑业+金融、建筑业+科技等;横向联合体:助力企业实现跨界整合的创新举措,例如建筑企业+融资、建筑企业+相关机构组团、建筑企业+乡村振兴、央企和国企+民企混改;纵横联合:以“平台思维”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以联盟形式投入建筑业智能化、产业化发展,让中小建筑企业能够赶上转型升级的班车。中建政研集团将助力建筑企业从“单打独斗”向“合作共赢”转型升级,打造行业大平台,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